【導語】
根據被測電流所建立磁場為基礎,通過一定的手段測量其磁密、磁通或磁勢等方法來測量電流,是傳統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技術起步階段,而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的出現為直流測量的發展筑起了更高的臺階。
電流傳感器的技術演進
2009年,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Xu Zeliang等--基于開環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研制出B型剩余電流檢測器,其中濾波解調電路采用了2階有源低通濾波器,其輸出信號經單片機片上 A/D轉換為數字量再由單片機進行處理。
2014年,河北工業大學-武一等--基于磁化曲線的分段線性函數模型,推導了考慮磁芯磁滯效應情況下自激振蕩磁通門激磁電流平均值與被測電流之間的關系方程,指出通過合理選擇磁芯飽和電流值可以得到與不考慮磁滯效應時相同的關系方程。
2014年,河北工業大學--楊曉光等--對G. Velasco-Quesada 等提出的三磁芯三繞組閉環測量方案進行了改進,研制出兩磁芯三繞組閉環自激振蕩磁通門電流傳感器。雖然該方案實現了低成本,但滿量程±20A 內的測量精度僅為 0.7%。
2015~2016 年,河北工業大學--楊曉光等又對該方案的磁芯和繞組結構進行了改進,但由于未解決上述限制測量精度的核心問題,最終導致優化版的傳感器滿量程±25A內的測量精度最高僅為0.4%。
2011~201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張鐘華院士團隊基于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寬量限超高精度電流測量儀”(項目編號:2011YQ090004),用5年時間探索基于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實現直流大電流測量的新方案,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其團隊提出三磁芯四繞組方案,研制了600A精密電流傳感器,其最高測量精度達到十萬份之一以內,達到傳統磁通門傳感器技術精度。
2. 國內對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的研究
近年來我國在直流大電流的計量校準、量值傳遞與溯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對傳統磁通門技術及應用掌握的已經非常成熟,很難再有所突破。因此,直流測量技術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而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的出現為直流測量技術提供了一個契機。
1991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I. M. Filanovsky和前蘇聯科學家V. A. Piskarev提出一種由非線性互感器和運算放大器構成RL多諧振蕩器測量直流電流的新方法,這標志著基于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測量直流電流的開始。
2007年,貝爾格萊德大學M. M. Ponjavic 和R. M. Duric 基于磁化曲線的反正切函數模型再次對I. M. Filanovsky 和V. A. Piskarev 提出的測量方法進行了數學證明,并在近似條件下建立了激磁電流平均值與被測電流之間的簡化線性方程,通過降低激磁電流采樣電阻將測量范圍提高到±250A。但是,受濾波解調方式限制,滿量程內的線性度僅達到1.2%。
2009年,日本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okyo)和瑞士LEM公司在當年的電機與系統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上報道了基于開環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研制的用于車載蓄電池電流監測的商用電流傳感器,同時提出通過檢測自激振蕩磁通門飽和區的自激振蕩頻率擴展測量范圍的方法,但測量精度無法保證。
2011年,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atalonia)G. Velasco-Quesada等和西班牙Premo公司F. Jeréz合作將開環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與傳統交流電流互感器技術相結合,研制出類似傳統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三磁芯三繞組閉環自激振蕩磁通門電流傳感器,將測量范圍提高到±700A。但是,其滿量程內的測量精度僅0.2%。
1. 國外自激振蕩磁通門技術的發展
二、自激振蕩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技術演進
1978年,華北電力科學研究院--彭時雄--研制出國內第一臺40kA多比例交流電流比較儀,比例精度優于10−6量級,填補了國內空白。
1982 年,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劉廷文等--將二次諧波磁調制器技術和傳統交流電流互感器技術相結合研制出5000:1 的零磁通直流電流互感器,滿量程±5k A內的直流比例精度達到3×10−6。
2013 年,華中科技大學任士焱課題組建立了60kA強直流計量標準裝置,相對比例精度達到5×10−6。
2013年,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邵海明課題組--建立了國家5kA直流大電流計量標準,提出了抑制大電流母線漏磁干擾的“分布式均勻化空間磁勢法”,推導了帶氣隙磁屏蔽效能的理論計算公式,提出了在額定磁勢下高準確度自校準的“串并聯法”,最終建立的比例標準在10A:1A~5k A:5A 范圍內的相對比例精度達到2×10−8~5×10−7,邵海明課題組也因此獲得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3. 實際應用中,國內推動磁通門法發展的主要研究單位有華北電力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1978年,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郭來祥對磁調制器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他應用圖解法分別推導了方波恒壓源、正弦波恒流源、三角波恒流源、梯形波恒流源和脈沖波恒流源激勵下二次諧波磁調制器的靈敏度公式,并分析了靈敏度的影響因素及提高措施,同時以正弦波恒流源激勵為例應用解析法推導了二次諧波磁調制器的理論輸出公式,此外還對磁調制器的傳輸特性進行了理論分析。
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李前等基于MATLAB建立了正弦波電壓源激磁的雙鐵芯磁調制器仿真模型,為快速研究各個參數對磁調制器的性能影響提供了便利。
2008年,海軍工程大學張民等建立了正弦波電壓源激勵下的二次諧波磁調制器靈敏度公式,分析了靈敏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指出提高靈敏度的主要措施是選用高磁導率、低飽和磁感應強度的矩磁性材料制作激磁磁芯。
至此,有關磁調制器的理論研究趨于完善。
2. 國內對磁調制器的理論研究則推遲到了20世紀70年代。
1. 國外對磁調制器的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1951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F. C. Williams 和英國電信研究所(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Establishment)S. W. Noble 對二次諧波磁調制器的理論模型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應用圖解法基于磁化曲線的分段線性函數模型推導了三角波恒流源激勵的雙磁芯磁調制器的輸出電壓方程,深入分析了磁調制器的失調和噪聲來源,并在簡化假設條件下建立了巴克豪森噪聲的頻譜表達式;
1959年,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E. J. Kletsky同樣應用圖解法基于磁化曲線的分段線性近似模型推導了正弦波恒流源激勵的雙鐵芯磁調制器的輸出電壓方程式,并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驗建立了二次諧波磁調制器的優化設計原則。
一、傳統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技術演進
對直流電流的測量方法就其工作原理而言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根據被測電流在已知電阻上的電壓降來確定被測直流大電流的大小,如分流器;另一類是根據被測電流所建立磁場為基礎,實際上是將電流的測量問題轉變為磁場的測量問題,通過一定的手段測量其磁密、磁通或磁勢等方法來測量電流。
磁場測量的理論基礎是磁調制器技術,磁通門傳感器是利用被測磁場中高導磁率磁芯在交變磁場的飽和激勵下,其磁感應強度與磁場強度的非線性關系來測量弱磁場的。這種物理現象對被測環境磁場來說好像是一道“門”,通過這道“門”,相應的磁通量即被調制,并產生感應電動勢。利用這種現象來測量電流所產生的磁場,從而間接的達到測量電流的目的,這正是許多研究人員將這類傳感器稱為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原因。
3
5
4
1
2
激磁閉環控制技術:使激磁系統內部磁通自動平衡,對外呈現零磁通,從而使激磁系統不會對比例繞組及檢測繞組造成干擾,并且形成磁通隔離帶,防止激磁繞組被外界磁通干擾,省去了現有電流傳感器復雜的磁屏蔽系統設計,降低了產品工藝復雜度。
自激磁通門技術:與傳統方案比省去了激磁發生器,提高了系統可靠性和抗干擾能力。
自激退磁技術:傳感器零漂小,拓展了量程寬度,原來用兩個傳感器解決的問題,現在只需要一個傳感器。
多閉環控制技術:通過對激勵磁通、直流磁通、交流磁通以及高頻磁通的零磁通閉環控制,實現了對直流電流、高頻電流以及交流電流的精密檢測,提高了傳感器的電流檢測精度,降低了傳感器的生產成本。
多級量程自動切換技術:采用多級量程自動切換技術對微伏級弱信號進行精準放大,實現了高精度數字化輸出,為大數據遠程傳輸提供了必要條件。
溫控補償技術:對傳感器全溫度范圍的非線性溫漂進行了大數據處理,實現了比較精確的溫度補償,降低了傳感器的溫漂。
6
以多點零磁通技術為核心,深圳航智精密陸續推出了1A、100A、200A、300A、 600A、1000A型號的精密模擬電流傳感器,傳感器的最高測量精度達到1ppm,并實現了單款產品從1000A 到 1A 全量程10 ppm的檢測精度。在此基礎上,采用多量程自動切換技術,研制出 600A 、1000A高精度數字電流傳感器,實現了額定量程10 ppm的檢測精度。
航天品質,匠心智造,讓高精度直流傳感器得到普及,這是航智精密人的偉大使命。航智精密正在以服務型的品牌營銷理念以及定制化的產品理念為廣大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并成功通過資本融資助推企業發展。
二、多點零磁通技術亮點
圖1 多點零磁通技術系統原理圖
多點零磁通技術系統包括激磁模塊,激勵磁通閉環控制模塊以及多磁通閉環控制模塊。待測電路中的待測電流Id產生直流磁通、交流磁通以及高頻磁通,激磁振蕩器向激磁單元輸出預設頻率的交變電壓信號以激勵激磁單元產生激勵磁通。激勵磁通對待測電流Id產生的直流磁通進行檢測,并輸出與直流磁通對應的直流磁通信號。
激勵磁通閉環控制模塊對激磁單元產生的激勵磁通進行檢測,并在激勵磁通周圍產生激磁補償磁通,激磁補償磁通與激勵磁通相互疊加,疊加后的激磁疊加磁通穿過與其磁感線垂直平面的磁通量為零,實現了激磁磁通的零磁通閉環控制;
多磁通閉環控制模塊對待測電流Id產生的直流磁通、交流磁通以及高頻磁通進行檢測,并在待測電路的周圍產生多磁通補償磁通,多磁通補償磁通與待測電流Id產生的磁通相互疊加,疊加后的多磁通疊加磁通穿過與其磁感線垂直平面的磁通量為零,實現了直流磁通、交流磁通以及高頻磁通的零磁通閉環控制。
一、多點零磁通技術的技術演進
多閉環控制的多點零磁通技術
【導語】
與目前國外世界知名的高精密商用電流傳感器相比,航智精密電流傳感器的精度提高了1倍,量程寬度提高了1倍,且實現了數字化輸出,零漂小,溫漂小,可帶載啟動,具備過載保護功能,過載后可自恢復,處于領先水平。
2015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田新良博士創新性提出多點零磁通技術系統應用于現有高精度直流傳感器技術之上,提出了激勵磁通閉環控制技術、自激磁通門技術及多閉環控制技術相結合,實現了對激勵磁通、直流磁通、交流磁通以及高頻磁通的零磁通閉環控制,從而使傳感器在全帶寬范圍內擁有很高的增益和測量精度。
打破國外壟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導語】
基于多點零磁通技術,深圳航智精密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測量精度達到1ppm量級的新型電流傳感器,必將打破國外對精密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壟斷,提高國產儀器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我國工業裝備水平。
一、產品特點:
多點零磁通技術是一種集零磁通閉環控制技術、激勵磁通閉環控制技術、自激磁通門技術及多閉環控制技術于一體的新型技術,實現了對激勵磁通、直流磁通、交流磁通以及高頻磁通的零磁通閉環控制,從而使傳感器在全帶寬范圍內擁有很高的增益和測量精度。
基于多點零磁通技術,深圳航智精密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測量精度達到1ppm量級的新型電流傳感器,具備以下特點:
科研碩果,助推“高精度直流傳感器普及時代”再邁新高
【導語】
“擁有核心技術,成就領導品牌”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核心技術,有技術才有力量,企業才能快速發展。航智精密研發中心擁有一支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發團隊,技術團隊核心人員均有數十年以上的行業從業經驗,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研發中心團隊積極創新,在設計和制造高精度電流傳感器領域積累并具備了獨到的經驗和優越的技能,近一年多來,多項專利相繼通過審核,在創新成果方面,成為行業翹楚。
專利名稱: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多閉環控制電路
專利名稱:電流倍增裝置
專利名稱: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激磁閉環控制電路
發明名稱:一種開口式電流傳感器及其控制方法
發明名稱: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激磁閉環控制電路及其控制方法
發明名稱:直流瞬時功率的計量電路及其準同步計算方法
發明名稱: 磁通門電流傳感器的多閉環控制電路
發明名稱:一種汽車級電流傳感器及其檢測方法